
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,住房城乡建设部部长倪虹的一席话直击城市治理痛点:“地下管线是城市的‘里子’和‘良心’,今年要再建设改造15万公里以上。”当城镇化率突破66%,中国城市正经历从“面子”到“里子”的深度蝶变。在这场看不见的“地下革命”中,施罗德工业集团的管道检测机器人,正以科技之力成为守护城市生命线的硬核担当。
国家战略引领,城市生命线建设迈入“深水区”
近年来,国务院及住建部连续发布《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》《推进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打造韧性城市的意见》等政策,明确提出“每年改造10万公里以上地下管线”“实施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”等目标。数据显示,我国供水、排水、燃气等管网总长度已近350万公里,其中大量管道服役超过20年,老化、渗漏、沉积等问题频发,直接威胁城市安全与民生福祉。正如倪虹部长所言,守护好城市的“里子”和“良心”,已成为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命题。
在这一背景下,国家政策与资金支持双重发力。中央财政通过超长期特别国债、城市更新示范工程等渠道,投入超万亿元推动地下管网改造,并明确要求“强化科技赋能”,以数字化手段实现风险防控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预防。政策的密集落地,不仅为市政管网检修行业开辟了万亿级市场空间,更对检测技术的智能化、高效化提出了更高要求。

技术破局:施罗德管道检测机器人的“硬核实力”
面对城市地下空间复杂工况的挑战,施罗德工业集团以“科技守护社会脉搏”为使命,依托15年特种机器人研发经验,打造了覆盖管道检测、清淤、修复的全场景智能化解决方案。其核心产品管道检测机器人S190DHD,搭载210万像素数字高清云台摄像头与AI智能分析系统,可深入DN200-800mm管道内部,实现360°无死角环扫、缺陷自动抓拍及毫米级定位。无论是管壁腐蚀、裂缝,还是树根侵入、沉积物淤积,均能通过实时高清影像与AI算法精准识别,并一键生成专业检测报告,将传统人工巡检效率提升超10倍。

针对高水位、暗涵等极端工况,施罗德动力声呐检测机器人S3831E展现了更强大的适应性。该设备融合螺旋桨推进系统与高精度声呐环扫技术,可在全潜、半潜模式下自由切换,即使在水深20米、管线长度超1000米的复杂环境中,仍能通过声呐成像与星光级双摄像头同步捕捉管道结构数据,准确计算浮泥沉积量并识别硬质堵塞物。这一技术突破,使得城市排水管网、箱涵暗渠等“隐蔽工程”的隐患无处遁形,为住建部提出的“消除严重易涝积水点”目标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。
数字赋能:从单点检测到全生命周期运维
在“数字中国”战略驱动下,施罗德率先将AI大数据模型深度融入城市生命线安全工程。通过构建地下管网“一张图”智慧管理平台,企业实现了检测数据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。每一段管道的材质、年限、历史检修记录均被数字化存档,结合实时监测的渗漏、变形、沉降等动态参数,可预测管网健康状态并生成维护优先级清单。这种“检测-诊断-决策”闭环,正与住建部倡导的“城市基础设施生命线工程”理念高度契合,推动市政管网管理从“应急抢险”向“主动防控”跨越。

此外,施罗德UV紫外光固化修复设备等配套技术,进一步延伸了管网运维链条。该设备源自德国尖端技术,通过程序控制紫外灯链固化树脂材料,可在不开挖道路的情况下快速修复地下管道破裂、渗漏问题,材料抗腐蚀寿命达50年以上。从检测到修复的一站式服务,不仅降低了市政工程对交通、环境的影响,更将管网综合运维成本压缩30%以上。

面向未来:以创新之力护航城市韧性
作为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,施罗德始终将技术创新视为立身之本。公司累计获得354项专利,覆盖机械设计、传感器、AI算法等关键领域,其模块化机器人平台可快速适配水质采样、激光测绘等扩展功能。在全球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3500多个行业客户中,施罗德设备经受住了城市雨污排水管网、综合管廊、污水处理厂、石油化工、交通隧道的极端环境考验,印证了“中国智造”的硬核品质。
随着《“十四五”全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》的推进,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已进入攻坚期。施罗德工业集团正以“聚德精进,明慧求实”的企业精神,携手各地市政单位与行业伙伴,共同绘制城市生命线智能运维的新蓝图。在政策东风与技术创新的双重加持下,这场关乎城市“里子”的变革,必将成为保障民生安全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注脚。

从“有没有”到“好不好”,中国城市更新的内涵正发生深刻变化。施罗德管道检测机器人以科技之力,让地下管网的“隐疾”变为“显绩”,让城市生命线的跳动更加稳健有力。在这场关乎亿万居民幸福感的“里子工程”中,施罗德愿做无声的守护者,以创新之光点亮城市地下空间的每一个角落。